(资料图)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南》),宣布将全面升级网络保护工作中的“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这一举措标志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阶段。
2019年起,国家网信办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通过限制和过滤不良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网络环境。过去四年间,该模式功能不断完善,涉及的平台也愈趋广泛。然而,“青少年”是一个模糊的称呼,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表述不统一,同时青少年模式也潜藏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主要针对单个应用程序,不同应用程序之间无法互通。这就需要监护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个进行设置,而未成年人也相对容易绕过这些模式的限制。
此次发布的《指南》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将其更名为“未成年人模式”,明确保护的对象为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符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定义。这一变化使得保护目标更加清晰,有利于依法保护未成年人。
除了明确保护对象,《指南》还提出了一系列扩大模式覆盖范围的措施,让网络保护的治理目光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除了对网络内容的管制,这次升级还将目标对准了移动智能终端和应用商店,实现了对“平台的平台”的监管,家长们不仅可以通过开机提醒、桌面图标和系统设置等多种方式,轻松进入未成年人模式,还能够统一设置相关应用的使用时长。通过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长监督管理等核心功能,未成年人保护将变得更加智能、便捷。
与此同时,《指南》还对多个义务主体进行全流程监管,来有效防止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而导致青少年模式变成走过场。这个举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确保未成年人享受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青少年模式中,应用程序开发者被赋予了未成年人身份认证的权责,每个应用都需要收集用户信息以进行身份识别,这无疑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而引入新的未成年人模式后,未成年人身份确认只需要在终端进行,此举既降低了应用方进行身份核验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压力,也减少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有利于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总的来说,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有望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应用时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保护,有助于解决过去青少年模式的局限性。
也应认识到,“未成年人模式”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但并非万能之策。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学校和监护人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亟待其积极履行监督和指导的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另外,对于这一未成年人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平台、应用开发者和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织牢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
X 关闭
-
光明网
2023-08-06
“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意味着什么
-
互联网
2023-08-06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
国泰君安证券
2023-08-06
2023年宏信建发分析报告:设备运营服务行业龙头,积极开拓万亿市场,首予收集
-
互联网
2023-08-05
完美国际sf公益吧(完美国际精品sf网站)
-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3-08-05
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青岛各级工会组织持续开展“夏送清凉”活动
-
互联网
2023-08-05
舒兰常务副市长等4名公职人员在抗洪抢险中失联
-
法务网
2023-08-05
盗窃坐牢出来还需要退赃吗
-
中国日报网
2023-08-05
“南昌VR主题园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项目 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培育试点名单
-
证券时报网
2023-08-05
何氏眼科成功实施国内首例雷柏氏先天性黑矇患者基因治疗
-
找法网
2023-08-05
人格权和人身权的区别是什么,人格权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