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报: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对策与路径
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时间:2023-05-20 06:09:04

■张鹏越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资料图)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育人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高等学校既要着眼于关注新的发展,又要不放松对固有问题的解决。实现在自媒体时代下利用红色文化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既需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也需要直面问题与挑战,推动高校的育人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一、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机遇

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互联网催生的各种媒体形式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媒体平台的参与者、自媒体内容的创作者。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应加强对其现代化运用与阐发,使其在自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自媒体平台带来了新的途径与载体

高校育人工作一般以“教与学”为主要模式,虽能够对学生进行较为稳定的价值与知识输出,但其吸引力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明显减弱趋势。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客体需要一定媒介和一定载体进行沟通连接。自媒体平台为育人主体和客体搭建了立体的交流空间,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主客体之间的隐形距离,也能够减少主客体之间交流的成本,提升沟通交流的质量与效率。一方面,教育主体通过自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文化”,能够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教育模式,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也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支撑自媒体平台的大数据群会将受众的数据精准捕捉,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析比对,找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点,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促进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思想上认同主流文化。

(二)自媒体平台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动力

自媒体是在人产生新需求的情况下催生的,这符合社会历史发展之潮流。首先,自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受教育的效果也具有相似性。这虽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受教育的普及性,但不利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在自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输出者和输入者不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双方都能够主动传播或接纳信息,这有利于创造者充分激发自身创造力创造出受众面更广的优秀文化。其次,自媒体平台提供了更加整体的育人思路。以自媒体平台为载体,红色文化育人可以与高校中的科技育人等多种育人方式相结合。再次,自媒体平台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物质支持。自媒体平台可以通过直播介绍红色景区旅游资源等方式拉动红色经济。高校群体在进行商业行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印象。

(三)自媒体平台促进了红色文化资源共享

自媒体平台不仅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信息的共享程度也因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而大幅提升。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依然需要被进一步挖掘与开发。第一,自媒体平台助力红色资源的发掘与传播。红色文化因地域性的特点,往往被所在地区的人民熟知,非本地人对其较为陌生。自媒体平台冲破信息壁垒,将不在同一时空的红色资源呈现在大众面前。第二,自媒体时代催生了新型的教育平台。不少自媒体栏目把线下课堂转移到了线上,把固定的时间划分为流动的时间。第三,自媒体平台不仅为受教育主体搭建交流平台,同样也促进了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教育者在自媒体平台可以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广大教育者形成合力,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的有效性。

二、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

当前,自媒体作为商业性质的平台具备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共享功能。若能对其加以监管及正向利用,必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若对其弊端熟视无睹,则会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自媒体“随意性”“碎片化”“流量至上”等特点,若不加以引导,则会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的育人工作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自媒体的随意性模糊了红色文化的权威性

自媒体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和信息载体,但自媒体由于自身并非教育属性的载体,其涵盖的大量网络信息超越了高校育人所需要的教育资源。由于自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远超传统教育方式,这会弱化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权威性。在传统的传播空间里,话语的发布者对于信息具有绝对的解释权和决定权。在网络空间内,人人都有信息发布的渠道与权利,网络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观点集中的场域。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消减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与价值,甚至会因为某些自媒体发表不当言论使得人们产生理解与认同上的偏差。

(二)自媒体的大数据算法减弱了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被数据和信息包裹着,学生群体无法付出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筛选和鉴别自媒体内容的不同属性。大数据算法在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分析与判定之后,对其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个体的喜好在自媒体平台占有较高的话语权。“个性化”定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部分需求,但长此以往一味讨好“受众”,容易形成属于个人的“信息茧房”,降低有效信息的传递。高校学生群体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对自媒体的整体态度偏向娱乐化与轻松化。学生群体的每一次点赞与关注,都会成为算法构建的数据来源,舆论环境成为缺乏导向性的“群体构建”。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之一,教育价值和思想价值应是其传播重点。但由于部分学生群体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容易产生对文化的关注偏差。

(三)自媒体的碎片化冲淡了红色文化育人的亲和力

学生从初步接触知识到内化知识需要相对长的时间。红色文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具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对红色文化逐步产生认同感并在接受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自媒体平台带来的信息大多数是碎片化信息,传播红色文化知识也带有碎片化倾向。大学生掌握的碎片化信息越多,自我理性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减弱。所接受的知识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吸收整合消化,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等资源也就被低价值地消耗。此外,自媒体自带的娱乐化、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高校学生群体的注意力,一旦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自媒体得到充分释放,那么在传统课堂的内容表达方式就会有所转变。甚至,某些高校课堂中仍会出现课上刷自媒体应用的现象,这改变了高校课堂原有的气氛,拉开了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自然也会被自媒体平台冲淡其亲和力。

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对策与路径

面对自媒体平台,高校的红色文化如何突出重围、摆脱现有的教学困境?传统红色文化的教授方式和教育效果在现在已大打折扣。自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带出课堂,把红色教育基地放置于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这对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主动改变原有的育人方式,转换育人思路,才能够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上做到有的放矢。

(一)强化教育主体队伍建设,提升其自媒体技术运用水平

在高校中,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的教授者往往是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时代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模式应不断向现代化模式转变。教育主体应主动打破自身壁垒,顺应时代大潮。

红色文化教育主体应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认清自媒体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由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较长,教育者易对红色文化育人方式产生惯性思维。但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新鲜事物的敏感人群,更易对网络平台产生浓厚兴趣。在高校红色文化的育人工作中,只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效果为参考标准来转变教学方式,才能使育人工作真正走向现代化。教育者应彻底转变观念,掌握主动权,提升对于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性认知。只有从心中真正认可自媒体平台作为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才能够转变思维方式,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群体。教育主体一方面应借助自媒体平台关注学生群体“所说”“所感”“所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世界,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身的学习感悟,在了解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适当改进教学方式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对自媒体平台保持警惕心理,时刻监测隐性不良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规劝。

红色文化教育主体应关注时代热点,探寻热点新闻与红色文化的耦合教育机制。自媒体平台往往会催生一个又一个热点,例如红色歌曲的广泛传唱、《觉醒年代》的热播等。教育者在熟练掌握自媒体平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将部分热点和红色文化相融合进行育人工作,提升广大学生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兴趣。同时,教育主体应强化自媒体平台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网络洞察力,以提升自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率。教育主体应探寻自媒体平台的多种语言风格,使之与红色文化相融合,为红色文化注入生机活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探寻平等分享式话语逻辑,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空间,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互相补充,赋予红色文化更强生命力。

(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自媒体平台监管机制建设

创造网络育人环境,完善网络育人机制。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是信息加速流动的“助推器”,同样也是“不良信息”孕育扩展的“温床”。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得网络的整体环境偏向随意、娱乐化。网络育人环境的净化在当下至关重要。高校应主动承担网络育人责任,用正确的价值立场引导广大学生群体提升对网络语言与行为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

第一,自媒体平台应主动提升教育类内容播放量和推送量占比,扩大自媒体教育的发展空间。当自媒体平台教育类视频增多时,学生打开此类视频的概率会大幅提升,从而有利于教育环境的创造。

第二,高校教师应把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作为重点长线教育任务进行贯彻执行,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挖掘线上教学的主要特点,主动掌握话语权。

第三,打破自媒体壁垒,创造互联网全媒体育人格局。应努力实现自媒体平台与其他互联网媒体的互通共建。联合自媒体平台共同举办教育类活动,大力宣扬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共同建设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场域。优秀的红色文化不应该只被少数人所熟知,更应该作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被重视。

完善制度法规建设,强化自媒体平台的监督管理。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媒体平台监管的难度远大于线下平台。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其监管往往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进一步完善自媒体平台的法治建设、营造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络生态环境是红色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此外,建立红色文化的自媒体数据库是强化监管的重要途径。建设自媒体数据库一方面能够及时跟踪信息的传播路径,有效遏制不良言论的传播,主流媒体应主动引导广大学生群体有效利用先进文化作为思想武器对不良言论进行有力回击,进而营造出清朗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热点,及时进行总结产出,大大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有效性,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育人培育出适宜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关松涛李兵.新媒体时代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路径研究——以在高校育人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为例[J].时代人物,2020,000(027):P.1-2.

[2]黄金乐单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与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033(017):89-91.

[3]崔玉敏,文景刚.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历史观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师,2021(9):2.

[4]孟昭丽.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3.

[5]王丽琼.自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5):70-73.

[6]邓平洋.自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文化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